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丰收节,让“丰景”变“风景”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9月23日将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的主题恰是开启城乡共荣的金钥匙,其意义远超单纯的农事欢庆。五谷盈仓的背后,是丰收的确定性为美好生活筑牢根基。从李冰父子凿都江堰育“天府之国”,到如今“天府粮仓”喜提新佳绩,四川正在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创新的碰撞中,有力撬动三农领域的深刻变革,彰显农业丰收对社会发展的深层价值。

丰收节是三农向好的“全景舞台”,展现的是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在第十一届四川农业博览会上,“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既“圈粉”又“吸金”,采购商与消费者可“一站式”感受其区域公共品牌魅力,这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成果展示。而“千万工程”经验在川西林盘、川东丘陵落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农业相融,丰收节恰是这幅三农发展恢宏画卷的动态展陈。

丰收节不只是庆收仪式,更是激活城乡互动的“超级卖场”,以消费串联起田间地头与城市餐桌。作为丰收节的重点活动,四川“金秋消费季”跳出传统商展框架,让数字化深度渗透农业产销:广元“女皇贡桃”借直播间走进北上广深,蒲江丑柑靠冷链48小时直达全国。电商打破地域壁垒,将地方土产升级为国民尖货;供应链优化则重塑“蜀味”品质,使其成为新消费符号。消费季的价值,不仅让“丰收图景”看得见,更能切实转化为农民钱包的厚度,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丰收节是镌刻农耕文明基因的“精神书院”。若说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根脉,那丰收节便是为这根脉注入鲜活生命力的清泉:三苏祠里,东坡农耕展铺展古人耕作智慧;绵竹画坊中,“五谷丰登” 主题年画勾勒丰年盛景,让沉淀千年的农耕记忆在节庆氛围里重焕光彩……这种可感可触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让丰收节成为乡土文化传承的鲜亮课堂,更搭建起城乡对话桥梁,唤起人们对农耕价值的集体认同,让古老农耕文明在当代持续传递精神力量。

丰收节的热度终须沉淀为发展的动能。如何让“节庆丰收”化为“季季增收”,让天府沃土澎湃不息活力?

我们需进一步走好“品牌、融合、改革”三步棋。一是擦亮“川字号”农产品矩阵。强化“天府菜油”“四川泡菜”等地域标识,以品牌力撬动市场溢价;二是以融合促增值,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让产业链延伸的增值真正惠及所有农户;三是用改革激活生产要素,深化农村土地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蜀地农业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中国农耕文明韧性与智慧的生动注脚。“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丰收节不只是庆贺五谷丰登的当下,天府大地更以节庆为纽带,以节兴产、以节聚气、以节富民,激活农业动能、惠及农户,书写“庆农业丰收”与“享美好生活”辩证统一的四川答卷。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