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连日来,虽然罗永浩已宣布与西贝因预制菜激烈对垒终战,但舆论场仍然还是火星四溅,网友对此的关注热度仍然很高。
为何一场关于菜肴出身的争论竟能持续俘获公众目光?核心在于它刺破了餐饮业一层脆弱的面纱——明明预制菜已如空气般弥漫餐桌,餐馆却纷纷化身“装睡者”,大玩“隐身术”,怕承认自己提供了预制餐服务,唯恐顾客察觉真相的冰山一角。
餐馆的“身份焦虑”背后,是消费者情感天平与现实碰撞的疼痛。近日,有记者调查所见,食客并非全然抗拒预制菜,他们的矛盾心态才是常态:居家忙碌时乐享其速食便利,踏入餐厅却渴望“灶火镬气”的鲜活体验。当商家以沉默将预制菜伪装成现做珍馐,如同以工业流水线冒充大师画作,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窃取。有市民就说:“去餐厅,图的是那份新鲜出炉的人间烟火气。”隐匿信息,无异于抽走食客信任殿堂的基石。
究其根源,这“不敢说”实则是商业伦理在效率洪流中的方向迷失。西贝等名店投身预制蓝海,资本催化、规模扩张,本为产业发展一种趋势。但在利润驱动下,“模糊身份”就容易成为一条心照不宣的捷径——省去解释成本,规避口味落差争议,维系“现制”溢价幻觉,编造“锅气”假象。当效率红利侵蚀诚信底线,行业便步入自我矮化的歧途,就一定会让消费者心存疑虑、举筷不定。
欲使预制菜挣脱“隐身”困境,走向阳光健康的坦途,需要以“透明契约”重塑行业根基。首先,菜单即承诺,立法强制预制菜品明确标注,仿若食品包装上的成分列表,让顾客点单之时便了然于心;再者,认证立权威,建立预制菜分级评价体系,高品质者配以醒目标识,使其“身份”成为品质认证而非羞耻烙印;第三,鼓励企业主动公布供应链图谱,将标准化魅力与科技赋能转化为品牌故事。
回望食品工业长河,罐头、速冻品也曾经历由质疑到接纳的旅程,而信任始终是通关密钥。当都市节奏如湍急之河,预制菜本可为现代生活一叶轻舟。但若继续掩耳盗铃、玩弄“隐身术”,终将自锁于消费者信任流失的孤岛。
效率和诚信之间,餐饮业需一场关乎“身份”的诚信自觉。与其在“秘密”阴影下纠结,不如让预制菜堂堂正正立于玻璃柜中。毕竟,饮食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信任与尊重的托付。缺失了透明的契约精神,再丰盛的宴席也终将化为信任荒漠的海市蜃楼。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