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期待预制菜国标终结“罗西之争”,用透明化解信任困局

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将行业信任问题推向风口浪尖。与此同时,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首次为预制菜划定统一标准,并强制餐饮企业披露使用情况。“罗西之争”的背后,折射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两大核心关切:知情权缺失与质量隐忧。

其实,消费者反对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商家的信息不透明。许多餐厅以“现炒”为卖点,却暗中使用预制菜。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导致信任塌方;行业标准缺失让劣币驱逐良币。去年央视3· 15曝光的“淋巴肉梅菜扣肉”事件,暴露了小作坊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等问题。此外,部分预制菜口感不佳,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的负面印象。

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透明化与标准化双管齐下。这次国标草案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禁止添加防腐剂,并规范原料、加工、运输全流程。这不仅能堵住商家行为失范的漏洞,还能倒逼企业升级技术,如采用超低温锁鲜工艺提升口感。餐厅应像食品包装标注成分一样,明示菜品是否为预制菜。不妨通过二维码展示食材来源、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用透明化解开消费者“心结”。

即便预制菜国标正式“落地”,也需在执行层面持续发力。监管不能仅停留在“纸面”,而是要让标准真正“长牙带刺”;标准亦非一成不变,需根据食材创新、工艺升级动态优化,避免滞后于行业发展;同时要搭建“优质企业名录”,引导消费者选择,倒逼行业良性竞争。预制菜的价值,在于为饮食提供更多元可能,而非取代现炒的烟火气。中国预制菜行业更需探索适配本土需求的道路——既以便捷满足现代生活节奏,更以匠心品质打消消费者顾虑,真正融入日常饮食场景。

预制菜国标出台,只是为行业划定了“及格线”,远非抵达“优秀线”的终点。若想真正消弭“预制”与“现做”的争议,需让消费者手握“知情权”——能清晰辨别菜品是否预制;心怀“安全感”——可放心选择无需顾虑风险;口享“满足感”——每一份预制菜都经得起味蕾检验,更经得起良心拷问。透明化是筑牢信任的基石,科技是突破品质瓶颈的引擎,诚意则是打动人心的密钥。行业能否行稳致远,关键就看能否以这三者为支撑,将“遮遮掩掩的隐秘菜”,彻底转化为“明明白白的放心菜”。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