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川观评论|“文旅+”“+文旅”,不是嫁接是融合

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第二届金熊猫奖“大家一起看电影”展映活动正在热烈进行。在展映期间,还有一系列配套文旅活动,以“影视+文旅”的创新形式,融合观影、美食、旅游与惠民福利,串起四川多元的文化场景,带来新的消费体验。

2025年以来,文旅市场热度不减,现象级文旅消费热点层出不穷。海南文昌追火箭、杭州打卡六小龙,这是“科技+文旅”;《浪浪山小妖怪》参考山西古建群落,带动当地旅游热潮,这是“电影+文旅”;年轻人为一场演唱会而奔赴一座城,带来热点与流量,这是“演艺+文旅”……文旅玩出“混搭style”,在促消费、扩内需上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凸显。

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长、收益面广,涉及各行各业,已经在传统“吃、住、行、游、购、娱”基础上,延展到“商、养、学”等领域。文旅新赛道蓬勃生长,文旅可以“加”百业,百业也可以“加”文旅。聚焦四川,今年6月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并对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进行了部署。

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四川文旅深度融合如何常新?“+”的前后位置之变,对应着文旅产业不同发展路径和阶段,关键在于怎么理解这个“+”、怎么实践这个“+”。

“文旅+”“+文旅”不是简单做加法,重点在于融合。相比较而言,“文旅+”是以文旅为核心,在百业中延长文旅产业链;“+文旅”则更强调其他产业的主导地位,是以百业为基,探索文旅元素融入其他产业、领域的可能性。如果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叠加,是推动不了业态创新、转型升级的。这必须是一场深度融合,拓展增量、激活存量,推动文旅产业突破单一业态、传统边界,才能真正带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

“+”的过程,也是向“新”挖潜的过程。旅游业涉及众多环节和领域,有助于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一连串相关产业链发展。文旅加体育、教育、农业、工业、微短剧……文旅产业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可以链接百业。更重要的是,文旅如活水般在百业间自由流淌,成为百业繁荣的源头活水。比如,当下比较火的“文旅+科技”,峨眉山景区,一款外骨骼登山机器人让游客直呼有意思,腰部电机控制力度,机械臂助力抬腿,游客登山时可节省约30%体力。再如,“低空+文旅”,“空中看古城”是阆中重点打造的低空文旅新场景;“熊猫飞的”航线是成都市域内首条城市低空观光线路,游客可乘直升机游览熊猫基地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地标性建筑……“+”就像新引擎,加出新业态、新场景、新需求,带动了更多新体验,激发了更多新消费。

但需要看到的是,当前供给端方面,四川文旅存在产业链条拓展不够、经营主体活力不足等短板;需求端方面,则存在消费潜力挖掘不深等弱项。如何实现以文旅升级赋能“百业”、以“百业”推动文旅,进而解锁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是一个需要持续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