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东非波兰村 | 曾经有 2 万波兰人分布在非洲各国 |

【听新闻】正在加载 ~ 请耐心等待 ~

    波华资讯_8月5日_报道| 你知道吗?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还是英国保护国的乌干达接纳了数千名逃离二战的波兰难民,一个蓬勃发展的波兰语社区在马辛迪的尼亚比亚亚难民营扎根。

微信截图_20250805090344.png (269.3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7 小时前 上传

    这是为了在流亡中为波兰人创造一个替代的场所。乌干达尼亚比亚亚的定居点曾是3500多名波兰人的家园。这个位于东非中心地带,曾经充满活力的村庄如今是什么样子?
    乌干达是一个位于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畔的小国。二战期间,该国成为众多波兰难民的避难所之一。在1942年至1943年,波兰人从伊朗被转移到乌干达。这是根据《西科尔斯基-梅斯基协定》。根据乌干达文化和国家遗产部网站的信息,估计当时约有2万波兰人居住在分布于非洲各国的22个定居点。

微信截图_20250805084949.png (204.4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7 小时前 上传

    波兰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坦桑尼亚的腾格鲁(Tengeru)、科贾(Koja)和乌干达的马辛迪(Masindi)。后者人口约3500人。位于艾伯特湖(Lake Albert)和基奥加湖(Lake Kyoga)之间的一块土地被开发并清理出来供波兰人居住。房屋陆续开始建造:从用象草和香蕉叶覆盖的泥屋再到砖房。

微信截图_20250805090326.png (221.0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7 小时前 上传

    难民们获得了衣物和食物配给。随着定居点的扩大,医院和药房也相继建成。孩子们可以选择就读三所小学、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此外,还有手工艺作坊、面包房、砖厂、发电厂和泵站。童子军、社区中心和剧院也十分活跃。居民们还建造了一座至今仍屹立的教堂,附近还有一座波兰公墓。

微信截图_20250805090334.png (247.8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7 小时前 上传

    一个蓬勃发展的波兰语社区在尼亚贝难民营扎根。波兰家庭融入了乌干达社会,建造了医院、面包店,甚至还有教堂。乌干达人和定居者通过共享美食、音乐和舞蹈建立了联系。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