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丽萍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谈到要为有天赋的年轻人提供更为灵活的机制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体系能不能容忍年轻人不读完书就去创业呢?”
先看这样一份辍学者名单,其中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推特、Square创始人杰克·多西、ChatGPT创始人奥特曼……这几十年影响世界的互联网创新传奇,竟然是一帮辍学者干成的。
这是什么道理?!
如果说,一两名辍学者的成功是因为个人天才,但“涌现”成功辍学者就不应看作是偶然。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在新的科技浪潮兴起之时,以敏锐的嗅觉发现了极具潜力的创业方向,遂退学以全身心投入创业。
为什么要退学?因为新兴技术正处于快速生长期,市场变化日新月异,若等书完读,可能错失最佳时机。再有,新兴的领域、天才的想法,传统的书本和课堂反而跟不上现实发展的步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市场中更能出真知。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他们没读完书但并不是不读书。相反,他们大多有着扎实的前期知识积累,且始终保持高强度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人问,如何这些人不是在美国,还能脱颖而出吗?大概率不能。鼓励创新的宽松氛围,让创新理念落地的土壤,包容失败的制度安排,仍然是美国在创新社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根据美国教育部的规定,学校需要将学生的学籍信息保留至少三年以上,各州可以更长甚至永远保留。
不论在哪里,创业失败都是大概率事件。从“幸存者偏差”来看,这些成功者背后,实际有更多的人倒在了辍学创业的路上。但在一个需要创新奔涌的时代,在最敢想敢闯的年龄,让有想法的年轻人出去闯荡,即使失败也不至于就失去一生的前程。万一就成功了呢?
因此刘元春问题的关键,不是鼓励 “退学创业”,而是呼吁创新需要更大的包容。创造一个多元人生选择的环境,对不同成长路径给予接纳与支持,更大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
2023年,因为看到人形机器人的巨大潜力,姜哲源放弃清华博士学位创立松延动力,如今成为了国内新生代科技创业者的代表。建立一个容忍年轻人不读完书就创业的制度安排,让更多姜哲源那样有创新创业天赋的,不会因为担心 “一退难回” 而不敢迈出脚步,浪费了潜在的创新资源。
我们在国家层面已明确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四川大学等一些学校也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但还需要更多的学校跟进,更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跟上。
应该说, “退学创业”不会是大众化选择,而是一种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方式。“十五五”专门提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没有一定之规,而是创造好的土壤和环境,让他们能以多元方式自由生长出来的。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