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张淼
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和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等四方面突出问题。
非理性直播打赏,破坏的不仅是一个个家庭,还会成为滋生诈骗犯罪的温床。河南郑州的刘先生将116万元家庭积蓄交给全职照顾孩子的妻子保管,却发现妻子竟将其中67万元用于直播打赏,剩余钱款也去向不明,还欠下8万元网贷。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近日打掉的一个诈骗团伙,以“榜一大哥可线下见面”为诱饵,诱骗男性粉丝持续打赏。镜头前温柔可爱的女主播,背后实则由男性运营人员操控,该团伙自2024年以来使用该手段先后诈骗20余人,涉案金额达40余万元。
打赏本无原罪,是用户对内容价值的认可。但一些直播间里的欺诈、低俗与非理性打赏,已严重破坏了互联网内容生态。直播打赏乱象的根子不仅仅在于个别主播或机构的逐利,更在于平台责任和数字生态的失衡:行业发展太快,规范治理跟不上;技术创新汹涌,伦理约束缺位。
某些平台默许甚至鼓励以低俗、焦虑、刺激为卖点的直播内容。算法眼中没有善恶,于是,越能激发情绪的直播越容易被推荐,越能让用户掏钱的内容越会得到流量支持。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与非理性消费在直播打赏中形成共谋。用户看到的直播间,是算法经过精密优化后的“诱捕场景”:以为自己在自由选择,实际上在被算法算计;以为是自主消费,实际上走进了设计好的情绪陷阱。
直播打赏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还在于其盈利链条过于庞大。平台、MCN、主播等共同参与其中,构建出一条层层分成的利益链。治理直播打赏乱象,不能寄望于一阵风式的整治,而需要常态化、体系化的治理思路。监管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制度红线,对诱导打赏、未成年人付费等环节强化追责,尤其要对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进行重点审查。
用户也要保持清醒。越是上头的直播间,越需要警惕。特别是对于价值观尚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群体,家庭与学校有责任帮助他们识别直播间里的陷阱。
直播行业的繁荣,必须建立在透明、公正和健康的秩序之内。唯有监管、平台、机构、用户共同推动,让算法不再成为操控情绪的武器,让流量不再裹挟价值判断,让直播真正走向合规、自愿、理性,行业才能在清朗的网络生态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