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健康是民生之本,更是发展之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健康促进政策制度体系,提升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人民健康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在解读全会精神时指出,未来将“全面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突出全链条的贯通”“突出公益性和均衡性”,努力让群众少得病、少得重病、看病更加便捷。
把健康优先写入党和国家发展蓝图,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少得病、少得重病”为切口,进行“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深刻转型,关乎14亿人生命质量,是健康中国的必然趋势。
“十四五”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保障体系,但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高发、重大传染病防控压力等现实挑战,单纯依赖治疗的模式已难以满足人民对健康的全面需求。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正是通过将健康管理的关口前移,从源头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实现从“被动治病”到“主动预防”的转变。这意味着公共卫生体系需在健康教育、疫苗接种、早期筛查、环境治理等领域持续发力。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变,既是对人民健康需求的有力回应,也是医疗卫生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选择,关键在于打破医疗服务的碎片化,实现从健康管理、早期干预、规范治疗到康复护理的全流程覆盖。雷海潮提出的“突出全链条的贯通”,直指当前医疗卫生服务的断层痛点,要求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例如,加强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就能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让基层医疗机构成为健康“守门人”,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与均衡性,才能使“让群众少得病、少得重病”的目标普惠于民。当前,我国医疗资源仍存在“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农村和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让群众看病更加便捷、更加高效,重在于破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公益性”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以营利为首要目标,而是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宗旨。近年来,“以药养医”机制的破除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推广,就显著降低了群众医疗负担。“均衡性”则需通过优质资源下沉实现。例如,推进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等。只有当更多的人都能平等享有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时,健康优先才能全民共享。
从治疗到预防,从碎片到整合,从被动到主动,不仅是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转型升级,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让群众少得病、少得重病”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我国将迎来一条更具韧性的健康之路,以及一个以人民为中心、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好未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