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点论 罗敏
送走帝王蟹,迎来清蒸蟹,高校食堂最近“吃得太好了”。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食堂999元帝王蟹的讨论余温未散,近日,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食堂8.8元一只的清蒸螃蟹又成了“网红”,网友直呼“馋哭了”。高校食堂的一道菜,似乎也戳中了人们的公平焦虑神经。
一只螃蟹之所以成为舆论中心,关键就在于它“不按市场套路”的定价。这种定价模式,靠的是资源渠道、集中采购和财政补贴。比如,浙大有专门的采购部门,螃蟹直接采购,省去中间环节;国家对学生的伙食补贴,让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刀刃上。校外买一只得二三十元的螃蟹,校园里只要8.8元,这价差背后,其实是高校食堂的公益性底色。
大家先是惊叹高校福利太香,转头开始质疑为何同是高校,价格咋就差别这么大呢?浙大后勤部工作人员赶忙回应,“并未刻意与校外比价,而是根据校内定价系统确定价格。”
这场热议也渐渐出现另一种声音,把话题扯到了“资源分配不均”上。相较于校园外的餐厅与食堂的市场价,8.8元的螃蟹一旦和“985高校”“公共资源”“学生身份”绑在一起,就成了一种“体制内温柔差距”的象征。对网友而言,不是嫉妒学生吃螃蟹,而是羡慕那种被照顾的感觉。
高校与其被动回应,不如主动公开。比如,晒出完整的平价菜清单,让大家看到8.8元螃蟹不是特例,而是食堂日常惠民的一环;再公开食堂的收支账目,把补贴花在哪、成本怎么算说清楚。这样才能让公众明白,高校食堂不是“特权场所”,就是个用心守护学生的温暖港湾。
往深了想,这场争议其实是在呼唤制度优化。未来,高校食堂可能会跨校比价常态化、成本公开制度化。教育部门或许会推动食堂价格透明,高校也得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找好平衡,既让学生得实惠,也不浪费公共资源。
一只8.8元的螃蟹,终将随着季节更替退出菜单,但它引发的讨论不该就此结束。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宏观政策上,更藏在每一份餐食、每一个细节里。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