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麻辣烫|用法律对付“玩法律”的骗子

方芷璐 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近期,不少观众向央视《财经调查》栏目反映,一些年轻人在寻找兼职工作的过程中遭遇诈骗,不仅没能挣到钱,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当事人小茹向记者介绍:三个月前,她在招聘软件上被某公司发布的“零基础、高薪日结”兼职岗位吸引,公司要求必须参加职业培训,并帮她办理了8380元的分期还款支付培训费用。之后,小茹发现培训课程毫无价值,兼职收入也没有宣传的那么高,便向公司提出解约,可公司却要求交纳2000多元的违约金。时至今日,小茹的分期还款依然没有解除。

这类骗局的狡猾之处,在于构建了“招聘、培训、法律规避”的完整黑色产业链。招聘公司广撒虚假广告引流,培训公司售卖无用课程抽成,更有第三方公司专门钻法律空子。一边生成看似合规的电子合同,一边违规利用仲裁程序设置维权壁垒,让求职者手握的备案合同沦为废纸,只能通过骗子指定的仲裁委处理,最终陷入投诉无门的困境。

骗局的受害者多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和急需收入的求职者。前者缺乏社会经验,误将电子合同当作法律保障,对正规平台中混入的虚假岗位缺乏辨别力;后者迫于生计压力,在社交、短视频平台的广告轰炸下放松警惕。本就处境不易的他们再遭诈骗,处境雪上加霜,令人痛心。

对付“玩法律”的骗子,最有力的武器仍是法律。求职者一旦受骗,要第一时间保留合同、转账记录、沟通截图等证据,向公安、人社部门报案求助,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维权。要相信警方和相关部门,只要是侵害他人权益的违法行为,无论包装成什么样子都会有漏铜,绝非无懈可击。“玩法律”诈骗的不法分子最终必将为法所缚。

对于求职者来说,必须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摒弃天上掉馅饼的幻想,通过权威、正规的渠道脚踏实地地求职。一旦发现可疑之处,立即抽身而出并向有关部门举报。相关部门也要继续加强对求职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治理,对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加强研判和针对,用“魔法”打败“魔法”,用法律惩治罪恶,为广大求职者营造安全的就业环境。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