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婷
好不容易熬过激情四射的2025年夏季,“一夜入冬”式的速冻体验,又让人怀疑秋季“逃课”了。最近,朋友圈流传着“2025年是极冷冬天”的说法,不少网友担心“夏天热得有好极端,冬天就冷得有好极端”。今年真的会是一个极其寒冷的冷冬吗?
四川省气候中心气候评价服务室邓彪科长介绍说,根据国家标准《冷冬等级》(GB/T33675-2017)和《暖冬等级》(GB/T21983-2020),判定冷冬或暖冬需依据冬季气温与常年平均气温的偏差(即距平值),当全省范围内,有超过一半数量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冬季气温距平值达到规定阈值条件,这个冬季才会被判定为冷冬或是暖冬。此外,国家标准也对“强暖冬”和“强冷冬”给出了明确定义。
可见,在气象业务上,冷冬或暖冬并非“事前预测”,而是在冬季结束后对气温状况作出的“事后判定”。
那么,今年出现“冷冬”或“强冷冬”的概率有多大?在2025年冬季(2025年12月至2026年2月)到来之前,我们不妨通过大数据一窥究竟。
本世纪以来,四川多数年份偏向暖冬
统计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四川多数年份偏向暖冬,偏冷的冬天仅有4个,其中共有8个强暖冬年和3个强冷冬年,分别是——
强暖冬年:2001年、2003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7年、2020年、2024年。
强冷冬年:2008年、2011年、2012年。
1961年以来,四川省平均气温最高的夏季出现在2022年,该季的平均高温日数也创下同期历史之最,2022年的确出现了冷冬,但冷得其实比较“温柔”。
图片来源:四川省气候中心
事实上,《四川气候》(1997年出版,陈淑全主编)指出,受地形因素影响,冬暖是四川省显著的区域气候特色之一。不仅四川东部亚热带气候区比长江中下游同纬度冬温高,即使是川西高寒区,与同纬度同高度气温比较而言,冬暖特点也突出。
气候在变暖,但四川的冬天并不短
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我们会看到什么情况?
《四川气候》一书曾对四川冬季气候特征进行系统梳理。书中指出:分析研究长江上游近一万年来气候变化总趋势,是由寒冷演变为暖热然后进入温和阶段。近3000年的温和阶段内有多次小冰进,对应于冰进和冰进间歇出现冷暖波动。近300年气温总趋势是回升,在3000年的中值附近摆动,按此预测21世纪为增温期。
图片来源《四川气候》
目前的气象观测数据似乎正在印证上述结论。与常年相比,四川省2024年平均气温偏高1.2℃,创1961年以来历史新高,刷新2023年16.1℃历史纪录。2022年以来,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已经持续3年突破历史创下新高。
自1961年四川有连续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冷的冬天出现在1966年至1986年之间。特别是2001年以来,四川冬季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图片来源:四川省气候中心
虽然气候在变暖,但四川的冬季并不短。以四川唯一的国家气候观象台——温江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温江站”)为例。1991年至2020年间,该站常年入冬时间为11月29日,出冬时间为次年3月2日,共95天。2024年,温江站于11月25日正式入冬,于2025年2月26日出冬,共计94天。
川西北为四川最冷,但整个川西冬寒并不突出
受地形大势西高东低的突出影响,四川省年平均气温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川西北高原冬季最长,位于川西高原西北角的石渠、色达一带,是全省气温最低的区域。
图片来源:四川省气候中心
1961年有连续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全省最低气温排名第一的气象站是石渠,最低气温极值达-37.8℃。紧随其后的依次是色达、红原,最低气温可低至-36℃。不过,这些极端低温都出现在上世纪8、90年代。
不过研究显示,从全国范围看,整个川西高原冬寒程度并不突出,接近华北地区的水平。
在冬季,四川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强降温)、低温雨雪冰冻(多发生在高海拔地区)、气象干旱。其中,气象干旱主要出现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需特别注意森林草原火险的防范与应对。
图片来源:四川省气候中心
来自四川省气候中心的分析表明,近年来,全省冬季灾害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呈降低趋势,最低气温极值呈上升趋势。气象专家认为,这可能与全球变暖的背景有关。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