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沛含 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文/图
10月22日,由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组织的亚太地区媒体代表团来到阿署达四季花海景区参观采访,21个国家的23位媒体记者,乘坐观光车一路探访,将沿途动人的景致、鲜活的细节,一一收进取景框。
暮秋,阿署达四季花海景区姹紫嫣红,一串红、长寿花、报春花、紫绒鼠尾草……近200种花卉次第开放,迎风摇曳。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还是国内坝体最高、安全服役年限最长的大型尾矿库,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黑湖”。2022年6月,该尾矿库闭库,随后,一场由“黑色”变为“绿色”的蝶变在此上演,这正是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下称“矿业公司”)推动生态修复治理成功实践的一隅。
清洁生产,重塑矿山“生态脉络”
走进该公司选矿分公司选矿磁选作业区,伫立的隔声设施将厂房内生产设备的噪声牢牢锁定,四周花草小树盎然招展。“通过生产全链条的绿色革新,我们正在重塑矿区的‘生态肌理’。”该公司安全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说。
面对露天采矿的现状,矿业公司全面抑制穿、采、运、排全流程扬尘。在采场、排土场等产尘工序采取湿式作业,铺设全长9000余米的抑尘高压管网整治道路扬尘;新增布袋式除尘器、喷雾式水炮抑尘装置、卸载点抑尘系统等,有效实现生产现场扬尘的综合治理;开展选矿老破碎除尘系统改造、除尘系统优化改造工程等大气环境保护治理项目。目前,该公司有大气排口52个,各类除尘器52套。
节能减排方面,矿业公司将流程选别后的尾矿浓缩后,输送至中沟湾尾矿坝,尾矿浆经自然沉降后产生的澄清水再送至选矿回收利用,减少生产水用量,使选矿生产水的复用率提高到95.39%以上。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该公司实施生态恢复治理项目165项,投入约6.69亿元。
生态守护,实现矿区“七十二变”
多年来,矿业公司以实际行动狠抓矿山生态恢复,坚持对采场、排土场等进行生态恢复。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3.67亿元实施矿区绿化面积13949亩,矿山整体绿化率达41.73%。
矿山为青山让路。2020年12月,该公司将尚余库容约5000万平方米的马家田尾矿库停止排尾,完成库区2300多亩滩面覆土和156.8万平方米植被绿化等建设项目。2022年6月成功完成闭库,昔日“黑湖”变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公园“打卡地”。
石灰石矿自1970年成立以来,按生产规模120万吨/年计算,尚可开采30年。
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后,石灰石采场及排土场被划入了保护区红线内。矿业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石灰石矿采场于2018年10月全面停止开采作业,2019年10月按期完成生态恢复工作。目前,石灰石矿山修复已投入资金近1亿元,复绿面积超过2500亩。
数智赋能,打造绿色矿山“升级版”
在朱兰铁矿智慧管控中心,操作人员坐在如同游戏舱般的“智控座舱”里,全神贯注地盯着高清屏幕,远程精准操控着数公里外采场上庞大的钻机、电铲、矿卡和挖掘机。
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实践背后,是矿业公司以数智化转型驱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层战略,驱动绿色矿山向“升级版”跃迁。2021年,该公司率先在国内冶金矿山行业探索实践5G远程采矿。随着朱兰铁矿5G无人采矿项目建成投运,让职工远离了噪音、粉尘、塌方等危险环境和因素,也使绿色发展之路更加畅通。
选矿尾矿输送过江管道以前靠人工巡检管道,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安全风险较高。今年,矿业公司建起过江管道泄漏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在过江管道沿线建成23个点位的视频监控摄像机,运用视频AI识别技术,实现矿浆泄漏识别并预警。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