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1981年,一款融入含白芍、地黄等草本成分的天府可乐在川渝横空出世,成为一代人的味觉记忆。这款由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与重庆饮料厂联合研制的天府可乐,是早期“中药+饮料”的跨界尝试。
10月18日,成都召开的首届“中医药创新与健康”学术会议上,茶歇间的甘麦浮雪咖啡、畅心赤椒汤、益精固本酥等各类中医药饮食、日用品琳琅满目,延续着川派中医创新的探索、中医药生活化的尝试。
中医药主题茶歇 魏冯 摄
离茶歇不到几米的会议室内,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也在今天宣布与成都高新区、四川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分别合作,中医药与产业、文旅、科研三大领域的跨界融合迈入新阶段——联合打造中药大健康产品创新转化平台、南派藏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五大平台;联合打造中医药特色康养度假区;共建食品营养和健康科学平台等。
中医药不能只停留在药房里,要走进生活、融入产业。这是会上很多人的共鸣。
院士解码:
用现代科技“说清讲明”中医药
“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生命体内其实存在一种‘离子量子态’—— 它就藏在细胞里专门让离子进出的‘通道’中。当这些离子在通道里有序运动时,会产生电磁波;要是这些电磁波的‘特征频率’刚好对上,就会像‘几万个人一起合唱’那样同频共振,形成宏观的量子态。”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用一个好懂的比喻,把量子物理和中医的跨界关联讲清楚了。
这个发现还解开中医里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刺激合谷穴,身体会有相应的反应?江雷的研究证实,正是离子通道里这种有序运动产生的电磁波,在其中发挥了作用——这也给针灸、艾灸这些传统中医疗法,找到了实打实的科学依据。
江雷进行交流分享。吴婕 摄
“中医走向世界的大门已经敞开。”在江雷看来,中医药的现代化突围需要两大方向:“一是医工结合,用科学原理发展中医诊疗和检测设备;二是中医药 + AI,精准提取药用成分,制定科学的药理方案。”
这一观点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的思考不谋而合。陈士林在会上分享,基因组学、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现代科技,让“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成为可能。陈士林明确、创新中药的研发路径——必须满足“疗效更优、成分相对明确、机制相对清楚”等基本属性,优先支持成分明确、靶点清晰的中药单体或单体组合等。
陈士林进行交流分享。 吴婕 摄
陈士林为中医创新划定核心赛道。“彰显中医药优势,就要聚焦脏器纤维化、肿瘤放化疗并发症、神经退行性病变、免疫相关疾病、神经心理疾病等临床尚未满足且中医优势明显的疾病,或针对‘共病’治疗难题,来研制创新中药。”
本土突破:
4000万元单品单次成果转化
“聚焦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难题,我们已经走了整整十年。”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易进海的话语中,既有研发的艰辛,更有收获的笃定。
易进海进行交流分享。 魏冯 摄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1.1类中药创新药丹葛酚酮胶囊,以4000万元全额到账的成果转化金额,成为川派中医创新的标杆案例——这款新药源于《施今墨对药》中丹参、葛根的经典配伍,攻关化药与生物药都难以应对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个临床“硬骨头”。
时间回到2015年,团队发现丹参酮、丹参酚酸与葛根黄酮的组合潜力后,开启漫长的研发之路。该药2018年拿到临床批件,随后的II期临床试验成为关键攻坚。“每组仅约30余例患者,三组共约百例样本,却投入巨大、挑战重重。”易进海回忆,该项目历经多次调整优化,最终凭借很好的IIa期临床试验数据,直接获准进入III期临床试验——这在中药新药领域实属不易,也让成果转化实现“4000万全额到账”的突破。
四川头部医疗机构也在寻求自我突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正林在会上公布人才规划,为川派中医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心剂。该院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增加到8个、中西医协同优势专科达8个、学科带头人新增8个、中医类科研课题立项增加到100个以上、西学中人才50人以上、学科骨干增加到40人,围绕建成“全国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示范医院”,让中医人才梯队不断壮大。
杨正林进行交流分享。 吴婕 摄
易进海认为,中医药创新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聚焦重大疾病的新药创制,另一条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健康产品开发,“从药品到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医的应用场景可以更广阔”。
从1981年的中药可乐,到如今的新药转化,从茶歇间的养生小点到中医药特色康养的产业布局,川派中医仍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拓展边界。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