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新闻

问政龙门阵|行进式表演变“推挤式”?文旅体验容不得“安全漏洞”

川观新闻评论员 郭韵

近日,一名游客在茂县中国古羌城景区观看《入梦古羌》夜游表演时,因转场过程中秩序混乱、防护设施失当,被推倒受伤。事件经“问政四川”平台反映后,当地迅速回应,承认存在“安全漏洞”,并出台整改方案。此事虽已告一段落,却反映出部分景区在追求沉浸式体验的同时,对安全管理细节的疏忽。国庆中秋双节旅游旺季来临之际,此事更是给景区安全敲了记警钟。

行进式演出作为一种新兴文旅形式,通过流动观演、场景切换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本是一种创新尝试。然而,当“行进”演变成“推挤”、“沉浸”转化为“危险”,这样的体验不仅大打折扣,更直接威胁游客人身安全。事件中,木栅栏未及时打开、工作人员缺位、游客误判动线等因素叠加,最终导致意外发生。这看似偶然,实则暴露出景区应急预案不足、现场管理粗放。

文旅项目的本质是服务,安全是服务的底线。尤其在夜间演出、人流密集、场地转换复杂的场景中,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放大风险。古羌城景区在事后迅速定制加固装置、增加引导人员、取消阶梯互动环节,值得肯定。但更要追问:为何非要在游客“受伤”之后,才意识到这些基本的安全措施?如果前期规划能更周密,现场管理能更细致,是否就能避免此次事件?

随着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但安全这根弦始终不能松。景区每一条游客动线、每一处设施设计、每一次人流疏导,都应建立在精准的风险评估和科学的管理方案之上。尤其在人流高峰时段,更应通过限流、分时段、增派人员等方式,确保现场可控、秩序井然。

在文旅消费中,游客既是体验者,也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游客在参与活动时,也应主动遵守秩序、注意提示、避免盲从。当然,在景区管理责任面前,游客的“自觉”不能成为管理者推卸责任的借口。唯有景区将安全流程执行到位,才能为游客的“理性行为”提供基础保障,也才能让“行进式演出”行得稳、演得好,让游客乘兴而来、安全而归。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